![1925867252.jpg 1925867252.jpg](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weihan180/49a8b3eb62b98.jpg)
新的一年大家多多少少會為自己許下這一年的憧憬與希望
然後回顧前一年的種種,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事都會被重新的檢討一番
記得上個學期中,老頭印了一篇天下雜誌的文章給我
內容不外乎試探討現今大學生氾濫的問題...
然後找了幾個精英大學生來侃侃而談,這種梗我看了兩三行就覺得厭煩
感覺上提出這問題的動機變得不怎麼誠懇,消費大學生的成分就多了些~
但是一直到前幾天我無意在youtube看到一則紀錄片,
我才發現那篇文章對我起了不少化學變化~
這個影片叫做"今天我明天誰"
對! 沒錯! 他確實是記錄片! 不是搞笑片喔~
這一度讓我以為是搞笑kuso片的紀錄片
選了幾個受訪者都很極端,然後台詞又講得很讓人噴飯
但是!
他真得沒在搞笑="=a
所以,要看前請調適一下心情喔!
這一系列我總共找到了五部,還蠻有意思的!
看看台灣現今的社會,大家似乎把七年級生當成是一種軟弱無能的代名詞
好像只要自己的身分證上不是7X年出生的,就可以有資格下評論
然後自視清高的高談闊論,什麼年輕人缺乏願景? 缺乏希望?
什麼做事的態度? 什麼腳踏實地之類的
我覺得這也不能怪他們拉,批評是人類的本能
換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也許會有那麼一點新的想法!
大眾普遍性的對高等教育抱持著不信任感,可是又無能去質疑各大學的專業權威
轉而開始檢討著七年級生的種種,
卻又矛盾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要讀大學甚至是研究所
當大學的窄門被推倒,人人都是大學生後,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便開始急轉直下
很多人開始質疑大學生會什麼? 學到什麼?
教改、教育部長、所有當代的年輕人都變成了代罪羔羊
這樣的原罪還被拿來消費真的很不值得
如果說木柵的貓熊一天只能10個人入場觀看,
那麼看過貓熊的人會覺得那是一件很珍貴且值得炫耀的事
但是相對的就會有一堆人在那裏訐譙說開放的人次太少!
相反的,如果今天木柵一天開放10000個人入場,每個人只看個幾秒,
看過貓熊似乎就變得廉價
然還還是有一堆人開始說看貓熊花那麼多錢跟時間真不值得!
大學生不就是這樣~?!
十幾年前上了大學...
學會用軟體修照片,然後帶著單眼到處跑就可以以專業攝影師自居
學會裝修電腦硬體,然後安裝電腦軟體就可以以電腦工程師自居
而這些東西現在人人都不用等到大學就學會了
知識的普及,與其說普遍的優化不如說附加價值變低了
又怎麼把這些當專業呢?
網路普及的年代,一個小學生在部落格裡也可以遇到大學的教授或者各領域的大師
要學習變得垂手可得,一上網到處都可以遇到各領域的高手
而大學似乎就變成一個只是供應文品學位的地方罷了
如果說學生可以在其他地方學到比在學校更多更實際貼近他真正想要的東西
那麼大學這種廣域又不專精的學習又有何價值?
以正規的角度來說,大學應該是一個可以更加深造且正統學習的地方
相信也有大多數的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對大學抱持著可以學到很多很多東西的憧憬
可是進了大學後失望也就尾隨到來~
學校能給的比自己到外頭去摸索的還要有限太多太多了
對於一個無法滿足一個大學生求知,每學期卻要貢獻幾萬兩銀子
又不保證畢了業有工作的地方
哪來的願景? 哪來的態度? 哪來的夢想?
可是家長又一昧的要孩子一定要讀大學,剩下的只是一種類似男孩子當兵的義務罷了~
既然是義務,有多少人會自願不放假留在營隊裡站崗?
保家衛國這種冠冕堂皇的話誰不會說?
不知道為什麼,理由說起來總是特別順口,夢想要堅持阻力卻好大,
墮落總是在那一個moment~
看完了,你也許會迸出甚麼新想法! 哪怕只是一點那就夠了!
影片的最後訪問了小孩子這點我覺得很酷!
你以後要念大學嗎?
畢業前很多人都問為啥要繼續讀研究所? 為了躲兵役? 還是為了夢想?
然後開始侃侃而談:大學生、研究生滿街跑! 一個碩士生薪水也沒比較多...
一附就是歷經無數的口吻不斷的述說著...
可是若要送你一個碩士學位大概沒有人會say no!
就算明明是自己前一刻才嫌得半死的東西...
選擇,或許只有一次...
老實說,誰也沒把握這樣的選擇對不對,
但是既然選了,我希望能讓這個結果變成對的!
希望這篇對耐心看到最後的你有幫助
雖然我不知道這記錄影片的作者是誰...
但我想告訴大家這大概也是他想要的結果吧!
最後我就來點應景的音樂 "我的未來不是夢"
1988年張雨生的作品,雖然這個夢他只做了九年~
可是好的音樂卻會一直留下來~